《西贝的服务员为什么总爱笑:贾国龙激励3万员工的管理哲学》_读书笔记1800字
一直觉得“西贝”这个名字起的很好,简单又表意。一度以为玩的是谐音梗,“西贝”,“西北”,把“北”改成“贝”,简直是神来之笔。读完书才知道,人家玩的是拆字梗,上“西”下“贝”,老板贾国龙的“贾”字。这时你都不会觉得这拆字梗玩的低端,反而会觉得老板贾国龙的这个“贾”姓姓的高端。
接触西贝是来上海以后,同时期吃的最多的还有望湘园,麻辣诱惑。随着时间的推移,麻辣诱惑已经退出了上海的舞台,望湘园的菜品和服务也一降再降,现在再出去吃饭,早已不在选择的范围以内了。也只有西贝,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他从一、二代店到三代店的转型升级,并且始终保持菜品和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有了女儿以后,选择西贝的次数就更多了。专门定制的一次性白色围嘴巾,前长后短方便和父母座位并排放置的宝宝椅,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在其他家见到过。
读《西贝的服务员为什么总爱笑》,不是看贾国龙一个人的创业故事,而是看西贝2万多员工奋斗的故事。“好汉养千口”,贾国龙一人便养了2万多口以及这2万多口后面的2万多个家庭,如此,贾国龙早已超越了好汉。西贝的员工大部分出身底层,然而在西贝的舞台上,他们也绽放着灿烂的光芒。更难能可贵的是,西贝不仅仅提供给他们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也给他们一份对未来稳定的预期与希望,一个真切可以到达的理想。
从1988年5月29日贾国龙大学辍学创业开始,西贝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从一开始在老家临河的”西贝酒吧”里卖砂锅面片的成功,到深圳海鲜酒楼9个月亏137万以及北京金翠宫海鲜大酒楼4个月亏100万,再到金翠宫海鲜酒楼转型为金翠宫莜面村,西贝才开始真正的步入正轨。
李凤兰,一个唱戏的五十多岁“老婆子”,生生被贾国龙培养成了开疆拓土的创业股肱。从北京定慧桥店,到石家庄西贝美食汇,再回到北京做九十九顶毡房,李凤兰是西贝一代店时期最大的功臣。她也从一个住在地下室里的“北漂老太太”,成为拥有西贝二十几家莜面村和两家毡房股份的传奇。她是西贝除贾国龙以外的第一位“西贝好汉”。
王龙龙,西贝三代店的拓荒者,是他最先在国内引入全明档厨房,精简菜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变革和创新。随着西贝全明厨房的成功,其他餐饮企业开始纷纷效仿。往大了说,王龙龙为整个中餐标准化事业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年时间,从只有3家分店的小分部,迅速成长为拥有27家分店、1500多名员工的大分部,王龙龙个人也收获了应有的财富和成功。他是另一位名副其实的养千口的“好汉”。
除了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故事外,西贝在管理上也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点。
“谁犯错,谁成长”。犯了错的员工不但不会得到惩罚,反而可能得到重用。人从错误中学到最多,成长也最大。认了错,改了错,却把他开除了,换了个新人,没错过,也许更麻烦。重要的不是是否犯错,而是做事的态度。对于积极做事的人,我们反而要鼓励犯错。
“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新的领导者”,这样的认识在阿里巴巴早起的创业故事里也读到过,也唯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能持续不断的有新的人才涌出。组织力外溢出创新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以外,“西贝赛场”,“要想好,大让小”,师傅带徒弟,在员工学习上舍得花大钱,等等认知和方法,是保持西贝这辆列车能一直往前进的根本原因。
另有一个记忆深刻的点是,当贾国龙和一位高管发生冲突的时候,另一位高管出来圆场说,“贾总,其实您和张老师说的方向不冲突”。贾国龙瞪圆眼睛说,“我俩必须有冲突。怎么能没有冲突呢?没有冲突就是回避矛盾,咱们不要回避争吵,就是要用语言打拳击,你打我我打你,互搏中出智慧。最怕的是风平浪静谁也不争论,最后问题搁置。别怕冲突,人没那么脆弱。面子有时不是用来保护,而是用来撕破的”。
自己也连续在两家创业公司里呆过,深知贾总这段话所包含的智慧。见过太多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所有的讨论都没有触及到本质的问题。“房间里的大象”一直搁置不谈,却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吹毛求疵。
虽然整本书对贾国龙个人的介绍篇幅并不多,但读完以后还是对他的领导力称赞不已。读贾国龙并不像读马云马化腾等大佬一样觉得遥不可及,看他30多年的创业史,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饭店老板慢慢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边界。也许,我们自己也可以如他一样,不断成长,有一天也成为一位可以养千口万口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