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经典书评心得感悟(2)篇

时间:2019-08-08 20:20:37 人气:

我们仨

作者:杨绛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经典书评心得感悟 第(1)篇

我们仨

杨绛

14个想法

◆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 (一) 走上古驿道

>>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 那天我走出客栈,忽见门后有个石礅,和锺书船上的一模一样。我心里一惊。谁上船偷了船上的东西?我摸摸衣袖上的别针,没敢问

>> 我往前走去,却找不到惯见的斜坡。一路找去,没有斜坡,也没有船。前面没有路了。我走上一个山坡,拦在面前的是一座乱山。太阳落到山后去了。

>>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 (一)

>>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 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 常言“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

>> 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锺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

>>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经典书评心得感悟 第(2)篇

我们仨就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一家三口。短短的文章,读来却是无尽悲欢。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婚后同到英国牛津求学。钱钟书一出场就摔掉了大半门牙,因为“吻了牛津的地”。杨绛一会儿把扁豆剥了壳先嫌豆太小,一会儿被活虾吓得逃出厨房。

求学生活除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更有相对读书的美好。杨绛喜欢和钱钟书谈诗论诗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一对学霸,真真亮瞎。

1937年钱瑗出生,随后一家去巴黎读书,1938年回国,寄居钱钟书父母家。时局动荡,艰难的生活在杨绛笔下却还是兴味盎然。讲到钱钟书偷听家人吵架:“婆媳都口角玲珑,应对敏捷。锺书听到精彩处,忙到爸爸屋里去学给他们听。大家听了非常欣赏…”。又讲到阿瑗羡慕地旁听小表姐读《看图识字》,杨绛于是也买来给她。“阿瑗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原来她坐在小表姐对面旁听,认的字全是颠倒的。

然后新中国成立,钱钟书杨绛到清华工作,历次运动都算安然度过,然而字里行间已不像先前那般无忧无虑。只说灰暗色调中的几抹亮色:“颐和园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后山。那里的松树千姿百态,我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以及“阿瑗陪我到邻近的果园去买了五棵柳树种在门前”,那是仅有七十多平米的“容安馆”,馆主不是五柳先生而是中书君。后来又经历文革、地震、病危,不论多么艰辛,他们都共同承担,分享苦乐。

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我看到了如何在倒行逆施的年代与世界相处:

“锺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锺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锺书的话没错。这句话,为我增添了几分智慧。”这大概是说,不要因为世间的恶而灰心丧气。

地震时,因为住处是危房,外文所的年轻人为他们占了大食堂最安全的地方,他们轮流吃年轻人家的饭。“锺书始终未能回外文所工作,但外文所的年轻人都对他爱护备至。”“我回忆起地震的时期,心上特别温馨。”要珍惜点滴的善意。

更重要的是,惜取眼前人。杨绛说,“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他们有担当:杨绛在产院时,钟书打翻了墨水瓶,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然后钟书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又放心地把门轴弄坏了,因为他对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正如杨绛在开篇所说:“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

他们有包容: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争论法文“bon”的读音,杨绛说钟书发音不标准,钟书不服,问了同船的法国夫人,她说杨绛是对的。然而两人都不开心。杨绛反思道:“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他们彼此欣赏:“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锺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

1997年,钱瑗去世。1998年,钱钟书去世。2016年,杨绛去世。“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到这句,泪流满面。正因为美好,失去时才无限伤悲。

杨绛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重要的是像他们一样,在忧虑烦恼中不忘赏玩快乐的“石子”。人间也没有永远,但是他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应该是无悔这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