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书评心得感悟(2)篇

时间:2019-08-08 18:38:12 人气: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书评心得感悟 第(1)篇

简书:@张瑾瑜

傅惟慈在译《月亮与六便士》说: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而许多人却从这本小说中所读出的却是:很多年青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硬币,月光是需要仰慕的,但它是短暂的、飘渺注定不能成为你生活的重心,脚踏实地才能获取稳稳的幸福。

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建立徘徊在这种遍地的六便士和月亮之间一个矛盾的个体,追寻自己内心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小说家毛姆,不知道是以一种讽刺者还是赞扬者,平静乃至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着他所了解的,和他所接触的查理斯的故事。毛姆十分睿智,他从未说明因为它的存在而给查理斯的生活改变了什么,我甚至搞不清,当两者剑拔弩张时,针对查理斯对妻子,查理斯对荷兰画家的妻子所犯下的罪恶,但在查理斯眼里顺理成章的行为作出评判时,对于第一人称的他,还能够如何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和他喝一杯咖啡,质问和指责这个追求艺术的“疯子”,然后等待查理斯冷淡的评价。

这或许就是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欣赏,我想换做是我,在这种场合下,肯定承受不了的是那种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想这是查理斯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1.查理斯仰望的“月亮”

查理斯在未离开家之前,是一位证券合伙人,是一个社会阶层很高的人,妻子接触的都是文学人士,拥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妻子很爱他,家庭也很和谐。

至于他为什么要抛弃儿女,去追求他“所谓的理想”我想毛姆也根本没有弄清,这对于读者来说,看到这样一个人,评价会是没有人性的指责。

而追求艺术的疯子却从未这么想,他面临别人的质问,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一切都与他毫无瓜葛,他根本毫不在乎他的抛妻弃子给其他人带来什么的影响,只为追求心中的“月亮”。

毛姆所依赖画家高更建立的人物形象,或许是他内心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查理斯的性格是远远的超乎真实的高更。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查理斯在未离开家之前生活的美好,但其实看来就是查理斯身处在遍地的六便士之中。

我们许多人身处在遍地的六便士之中,往往就会忘记抬头仰望月光,而对于查理斯来说,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平淡无奇,正如她妻子所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个十足的小市民,他一点儿也没有什么文学修养。这更突出了查理斯内心对艺术追求,对理想追求渴望的程度,就这样的他一旦开始仰望月光,竟变的换了个人似的。

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丝毫不用在意其他的人的看法,他知道: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我们所身处的这些人当中,许许多多,思想被时间,被安逸所麻木,内心对某些事情的渴望,就会因为舒适,而渐渐地随时间消失殆尽,我想这是查理斯难为可贵的地方。正如《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六十多岁,却依旧踏上了徒步旅行。尽管哈罗德为了自我的救赎,而查理斯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然而这些人物的故事高诉我们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任何时候开始都最早。

我不想过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永恒的现在;我没有时间干这种无聊的事,生命太短促了,没有时间既搞恋爱又搞艺术。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渐渐为查理斯身上所散发的那种人性倔强,那种不顾一切的为理想追求的勇气的魅力所吸引。她妻子说: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是为了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

是啊,一个奋不顾身追求理想的人,是不可理喻的,而查理斯却是一个将这种人的特性达到极致的人,几乎从未学过绘画,就能够随着内心的渴望,走上了绘画之路。得不到别人的欣赏,然而他也不需要别人的欣赏,他是一个孤独患者,所有他做的,他所希冀的就是能够将其内心描绘的世界,能够更加形象和变现里的展示出来,最后的伊甸园,他描绘出来他的追求就实现了,不需要有没有人欣赏,有没有人评判,最终付之一炬,我想这就是他所仰望到的月光。

2.查理斯脚下的“六便士”

查理斯是毛姆先生所创建的一个矛盾的个体,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他的感情非常强烈,有时候欲念会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是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

毛姆先生对于他对于查理斯对于性的饥渴评价说到: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的蝉蛹一样。我想毛姆先生对于查理斯的评价是不中肯的,他所说的查理斯,他所认为的艺术也是性本能地流露,他觉得同通过艺术创造取得自我满足相比这是粗野的。

或许这是艺术家对艺术家的谬赞,但对于揣测查理斯这种人格的人,我想是困难的,你不能通过他的言行和绘画来得到你想要从他身上找出他的特性。然而我认为,查理斯对于勃朗什的身上发泄的情欲,以及和爱塔结婚生下孩子,甚至在他的画中还画到在岛上一家人和寄宿者的生活。如果说对于勃朗什只是情欲的发泄,然而对于爱塔这样说我倒是颇为不赞同的。

查理斯挣扎徘徊在六便士和月光之间,然而六便士却只是他仰望月光所需要的,他曾为了生活而忍饥挨饿,为了生存而乞讨,为了绘画所做的一切,毛姆所称为的对于艺术地流露,我想这都是他的“六便士”,查理斯不能摆脱的六便士,尽管只是为了绘画,我想也不单单是为了绘画,他的精神世界我揣测不出来,他对爱塔还是有爱的。我想这些六便士,对于查理斯来说所占的比重很小,很小。他对艺术的执着,他对理想的追求是远远超乎生活层面之上的。但是他能够保持很好的理性,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3.我说

看完这本书,好久我都无力提笔写点什么,既被查理斯追求艺术和理想的奋不顾身所拜服,也被毛姆先生那种对人性剖析的手法感到震撼—毛姆先生具有明锐的洞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他是一个说故事的大家。

然而也许时代的背景不同,毛姆先生在书中对于“爱”和“性”当中的评价却是不中肯的。他说: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的干这种事。我不知道这段描述在当时的年代,当时的国度,能够折射出什么现象,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存在,评价却是有失偏颇。这段文字的描述,却是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引发一些思考和疑问,我是一位男性读者,还未能拥有一场希冀的恋爱,对这里保存着疑问。

(如果谁能够在此处对于这个问题抱有同样的困惑,希望能够在留言处解答对这句话的观点,我将不胜感激!)

对于“月光”,对于“六便士”,我想我们应该仰望崇高的月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在这条路上不顾一切的追求和努力,任何时候我们准备开始,都将不会认为是迟到的。我想我们不应该为世俗的东西所牵累,“六便士”是需要的,但是我们面对他们,不应该选择妥协,时刻保持理性,“六便士”只能在你的生活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他支撑着你仰望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书评心得感悟 第(2)篇

一些印象深刻的话:

有位智者,究竟是谁我记不清了,他说为了心灵安宁,人最好每天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这箴言我奉行得一丝不苟:每天都起床,每晚都睡觉。

一本书有多大机会从茫茫书海中脱颖而出?即使成功,也不过热乎一阵子。天知道作者花费几多心血,遭受几多磨难,尝尽何等心酸,才让不期而遇的读者放松几小时或者在枯燥的旅途解解烦。

那些豪言壮语,说者自以为新奇,其实早被人用几乎没变的调子讲过一百遍。钟锤来回摆动,循环往复永远。

虽然他们辞藻丰富得仿佛在摇篮里就读过罗杰的《同义词辞典》,于我却空洞无物。依我看,他们见识太多,感受太浅;我受不了他们勾肩搭背的故作亲昵,他们掏心挖肺的情感泛滥。我觉得他们的激情有气无力,他们的梦想索然无趣。

文学艺术家有这项特殊行业优势,朋友不但有相貌和性格给他们挖苦,还有作品可供嘲讽。像他们这般精准到位牙尖嘴利,我永远没指望。那年头,说话依然是一门修养的艺术,一句机智应答比釜底薪响值价得多;隽语还没有沦为俗人愣充情调的呆板道具,而是能让谈吐生趣的雅人谈资。

同情心是一种奇妙力量,但屡遭某些人有意的滥用:为施展巧术,他们饿虎般扑向遭难的朋友,饥渴之状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关怀像井喷般汹涌,有时奔放得简直令蒙难者发窘。有些胸膛已经沾染太多泪水,我不想再洒一把。

这准是世间无数夫妻的人生故事,一种家常体面的人生轨迹,让人联想到平静的小河,平稳蜿蜒地流过青青草场,沿岸佳木掩映,最终汇入浩渺的海洋。然而海如此镇静,如此沉默,如此冷淡,你心头蓦然掠过一阵隐隐的不安。

那时我还不懂人性的矛盾,不知真情掺杂几多造作,高尚掺杂几分卑鄙,邪恶蕴涵几多良善。

皈依有多种形态,多种途径。有些人需要剧变如激流碎石,有些人需要渐变如滴水穿石。

良心是社会为自保而向个人派驻的卫兵,是驻扎在所有人心里的警察,让我们守规矩不犯法。它是潜入自我堡垒最深处的密探,人类太渴望同类的认可、太恐惧同类的谴责,以致亲自把敌人迎进大门,任它严密监视自己,维护敌首利益,将任何离群之意摧毁于无形。它是把个人捆绑于整体的强韧纽带,逼你把社会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常人哄自己吃这一套,卑躬屈膝沦为奴隶,自以为登上荣耀之椅。最后,像臣子赞颂打在他肩头的御仗,他为自己良心大好而骄傲,对不服规矩者怎么骂都嫌不够狠,因为作为集体成员,他清楚意识到自己拿对方没办法。

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人性特质多么复杂,如今我深知狭隘和慷慨、恶毒和善良、仇恨和热爱能紧紧并存在一颗心里。

苦难激发人性善是假话,幸福有时会,但苦难大多让人狭隘和怨毒。

上天把他生成笑柄,却不赋他麻木的神经。那些没完没了拿他开心的恶作剧和玩笑话让他痛苦不堪,他却不长记性,总是像成心中招似的。他频频受伤,却善良得不懂记恨:毒蛇咬他,他却不吃教训,疼痛刚过就又把它温柔地揣入怀中。他的人生是一出悲剧,却以粗俗的闹剧套路写就。

美是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怎么可能像石头那样丢在沙滩上,给漫不经心的路人顺手拾拣?美绝妙又奇异,是艺术家忍着灵魂的煎熬从混乱的世界提炼出来的。他创造出来,却未必人人能懂。要想领会,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冒险历程。那是他吟唱的旋律,你若想衷心听到,必须凭知识、敏感和想象。

貌似爱情的,其实无非是女人对男人爱抚和生活安逸的反应,多数女人拿这当爱了。这是任何对象都能唤起的被动感受,一如藤蔓随便攀附哪棵树都行,它支使女孩嫁给渴慕她的男子,满以为日久必生情,世俗智慧便深信其强大。生活保障的满足、家财在手的骄傲、受人宠爱的快乐、有家可归的欣慰,女人一股脑归结为精神价值,纯粹是出于好意的虚荣,在激情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这世界残忍无情。不知我们为什么要来,死后去哪儿。我们要很谦卑,要懂得安宁的美。我们要毫不起眼地活着,不要惹命运注目。让我们追求淳朴蒙昧的人,他们的无知好过我们千知万知。让我们保持沉默,心满意足地待在自己的小角落,像他们那样谦卑温驯。这是人生智慧。

人们轻言美,对词语无动于衷,美字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本的力量,真正美的东西,跟千万个不值一提的俗物共用一名,丧失了尊严。人们动不动连一件裙子、一条狗、一篇布道词都称美,面对面遇到真正的美时,却认不出来。他们浮夸地矫饰自己毫无价值的念头,导致感受力迟钝。江湖骗子偶尔会真的感知到灵力,却由于频繁佯装通灵而毁掉自己的灵性。

女人能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无法原谅他为她所做的牺牲。

在交际应酬中,人总是展示自己想让社会接受的面孔,你只能借助他下意识的小动作、不知不觉从他脸上掠过的表情来揣测真正的他。有时候假面戴得太逼真,久而久之他们其实就变成所装扮的样子,但他写的书、画的画会毫无防备地暴露自己。装腔作势只会显出他虚空,刷漆冒充铁板的木板一看就不过是木板,愣充个性掩不住头脑的平庸。对于目光敏锐的观察者,最不经意的作品也会暴露作者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在世间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各自关在青铜塔里,只能打手势与同类沟通,但各有各的打法,手势的含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巴巴想把自己内心的珍贵想法传达给别人,对方却没有能力接受,我们只好孤独前行,肩并肩却不是同伴,既不能理解旁人,也不能为旁人理解。

要品味生活的浪漫,你得有点儿演员精神,必须像个旁观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既超然事外又忘我投入。

犹如快活的观众被小丑的俏皮话逗得捧腹大笑时,你从小丑眼中读到的忧伤,他唇上挂着微笑,他的俏皮话显得愈加滑稽,因为在众人的哄堂大笑中他愈加孤独难耐。

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我喜欢他四十七岁奔赴新世界的场景,多数人在这年纪已经安享天命。灰蒙蒙的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下白沫飞溅,他凝望着再也不能相见的法国海岸渐渐淡出视野,他的风度堪称豪迈,他的灵魂堪称无畏。

人类就是这样,谁有任何异乎寻常的举动,同伴们就会以最下作的动机揣测他。

让斯朱兰着魔的是一种热切的创作欲,叫他不得安宁,逼他为了创造美东奔西走。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兰就是这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